儿童白癜风 电影《妈妈》上映时、正值中秋,特定的节日背景让这部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,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大多都会泪流满面。 那么触动观众的是什么呢?是剧中母女的坎坷经历?是病痛?是感恩?还是愧疚? 影片中,65岁的未婚女儿和85岁的妈妈共同生活在一起。 女儿生病之前,妈妈就像一个任性的小孩,看病会害怕喊痛,吃饭会挑食,吃药需提醒。 女儿不善言辞,但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妈妈的生活起居。 直到一纸诊断书将两人生活彻底打乱,女儿得了阿尔茨海默症。 65岁的女儿,没有家庭,没有丈夫,没有子女,身边只有一个需要照顾的85岁老母亲。 她将自己的存款全部转移到母亲的名下,为母亲找好养老院。 她生怕自己哪一天突然什么都不记得了,她担心母亲无依无靠。 女儿生病后,85岁的母亲没有被打倒,她说每个妈妈都是母狼,保护幼崽是天性,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。 此前的她走路要拄拐杖,如今却每天坚持锻炼身体。 半夜里,女儿出现幻觉冲出家门,85岁的她紧跟其后,穿梭在车流中,她害怕、但她在坚持守护着女儿。 女儿尿失禁痛哭,妈妈伸开臂膀将其拥入怀中,就像小时候一样轻轻说着:“不怕,不怕,妈妈在。” 母亲对孩子的爱总是义无反顾,不管孩子多大年龄,都是母亲心里的小孩。 而孩子对母亲的爱,却有可能需要一些条件。 又或者,他们也可能会无能为力、自顾不暇。 所谓的“你陪我长大、我陪你变老”也常常不能如愿。 于是养老问题,成了大多数人担忧的问题。 影片中出现过好几次养老院的场景,那些年老或者身患疾病的老人,看上去是那么孤独无助。 他们到了一定年纪、就开始渴望团圆,希望有子女守在身边。 但现在的年轻人追求自由、注重自我,不喜欢束缚,或是接受不了老人的生活习惯,或是自己的恋人伴侣不愿跟老人住在一起。 当然,是不是住在一起,并不是衡量孝道的标准,这也得因人而异。 有的父母虽然上了年纪,但有自己有丰富的退休生活,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比较独立,这种父母更适合自己住。 有的父母思想比较传统,情感上比较依赖子女,或是身体不好,需要照顾。 针对这样的父母,子女也没办法完全无视父母的需求。 即便不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,也尽可能想办法与这类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。 影片开初、这对高龄母女的关系也不那么和谐。 老小孩任性,女儿又执拗,两人交谈不多,或是交谈就拌嘴。 但是她们对彼此的爱都深藏于心,自然而然。 后来,女儿虽然遗忘了妈妈的模样,但嘴边总是挂着妈妈。 在阿尔茨海默症辅助治疗中心,一群意识不清的老人共同唱起《世上只有妈妈好》时、也令人动容。 那种时候,也让人感受到遗憾,遗憾人们对平常日子的忽略。 健康平安时,斤斤计较,跟亲人家人争争斗斗,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。 或是父母有一点不周到,儿女就记仇,就觉得这个原生家庭让自己不幸福。 或是儿女的言行太自我,让父母不满意,就认为他们不孝不顺不听话,从而唠叨抱怨。 这些都是需要反省的行为,毕竟亲人的相处相伴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。 平常日子里,就要提醒自己珍惜,趁父母还在身边,趁自己还可以照顾陪伴他们,及时用言行去表达爱,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。 儿女在身边时,健康平安时,父母也一样要善待他们,有爱要行动,要说出来。 彼此不要像刺猬一样,明明心里有爱,却不能靠近。 在无常面前、大家温柔相待每一天,就是爱和心安。 我是勿染,有幸遇见。 ![]() |